#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改名改運? #為什麼韓國政黨一直改名? 〕
上週的時事星期五提到,韓國最大在野黨未來統合黨本月決定將黨名改為「國民力量」,希望藉此推動黨內改革,走出四月國會大選慘敗的陰霾。
而這次改名,已經是該黨今年第二度改名,在穩定的民主國家,政黨反覆的更換黨名並不是常見的現象,因此今天便要簡單跟大家談談,為甚麼韓國的政黨會一直改名呢?
▌頻繁更換的黨名
以這次改名為國民力量的未來統合黨為例,它們在 2012 年將黨名從維持了 15 年的「大國家黨」更改為「新世界黨」。
2017 年在朴槿惠爆發醜聞下台後,經歷了黨內革新派出走另組正黨後,將黨名改為「自由韓國黨」。
今年初又為了備戰國會選舉而和新保守黨跟前進黨合併成「未來統合黨」,再到現在又要蛻變為「國民力量」,短短八年間便有五個不同的黨名。
而現今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則是在 2000 年到 2015 年這十五年間,更換了九次黨名。
▌政黨生態的淵源
長久以來,韓國社會即存在威權主義的政治文化傳統,加上儒家文化重視階級關係的觀念深植人心,讓傳統韓國人民普遍有追隨領袖型政治人物的心態。
在民主轉型後,因為政治解放,昔日備受壓抑的反對勢力如雨後春筍般躍上台面。
許多政治明星也挾帶自身的光環建立政治勢力,例如俗稱三金的金泳三、金大中與金鍾泌均建立起「個人型政黨」。
這段期間,這些個人型政黨隨著政治明星的政途起伏,不斷建立、拆解、合併或解散,形成「黨附屬於人,而非人附屬於黨」,「人存黨在、人去黨滅」的特有景象。
▌政黨環境衍生的問題
而這樣的政黨生態至今,也使得韓國許多政黨衍生出以下的問題:
① 仰賴特定政治明星
受到既有脈絡的影響,韓國多數政黨的組建依舊仰賴個別政治領袖的群眾魅力,而非穩固的政黨組織。
因此,政黨的命運常常隨著政治領袖的政壇際遇,而不斷地處於分裂、合併或者解散的狀態。
②制度化程度不足
許多政黨缺乏嚴謹的制度性規範,決策經常掌握在部分黨內菁英手上,如此一來容易使黨成為政治人物追求個人利益的工具。
在缺乏黨內共識下決定與其他黨合縱連橫,黨內其他人士不滿的話就出走,黨內結構是高度不穩定的。
③內部派系林立
許多政黨只是為了短期的政治利益考量而選擇合併,而非基於共同政治理念。
使得政黨合併後各派人馬依舊同床異夢,盤算各自利益,黨內派系叢生,一但產生歧見就容易使合作崩解。
▌政黨改名的時機
韓國的政黨會選擇更名的時機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① 當政黨面對黨的聲勢衰落時,會藉由更換黨名的方式,使黨的面貌煥然一新,加強黨內團結,以期重新贏得國民的信任。
例如這次未來統合黨改名為國民力量。
② 當政黨因為各種原因,內部發生分裂或是與其他政黨合併時,也會改名來追求新氣象。
例如 2 月的時候自由韓國黨與前進黨和新保守黨合併,遂將黨名改為未來統合黨。
▌頻繁更名的弊害
當政黨過度頻繁更換自身黨名時,不僅會使選民在選舉時感到困惑,這樣強烈的政黨個人主義也會造成政治強人的意志凌駕於政黨組織之上。
一旦黨領袖失勢,政黨旋即走向分裂、消亡或被它黨合併,最後形成政黨離合集散頻繁、政黨壽命普遍不長的惡性輪迴。
尤其每逢新政治勢力的崛起,或是重要選舉時,幾乎都會發生政黨全面洗牌的現象,政黨難以與公民社會產生緊密的連結。
▌結語
一個民主國家的成熟政黨,能夠在敗選後艱難的「Soul-Searching」階段穩定的成長,並在維繫政黨信譽和保持一定的彈性間取得平衡,進而塑造或重塑政黨的形象與定位。
當一個政黨僅會持續修正黨名,而不是就內部的體系進行革新,這樣便很難在當代民主社會中紮根,而這正是韓國多數政黨難以成為成熟政黨的關鍵。
未來統合黨在改名為國民力量後,究竟會大破大立進行下一階段的改革?抑或只是重蹈覆轍?
而看似穩定的執政黨共同民主黨,能否在將來遇到大選失利後依舊穩定成長,蛻變為成熟政黨?這些都是韓國政黨政治能否逐漸成熟的大考驗。
#政經八百 #政治 #大學生 #韓國 #政黨 #民主 #國會 #國民力量 #未來統合黨 #改名 #儒家 #文化 #政治明星 #懶人包 #國家 #執政 #共同民主黨 #選舉 #korea